【14】 舒適圈

空間

人類遠古時代,生活的基本需要是安全,定立安全空間為首,不受外來侵擊和騷擾,遠離危險,再解決溫飽等問題。森山生活興建山洞、樹屋;雪地生活興建冰屋。又因人們有儲備食物的意識,即使收集食物,必需解決存放安全地方的問題。貨幣亦有解決空間的定義Store of Value,經濟市場設立儲備銀行的誕生。所有解決問題的方案,一齊源自於安全空間的理念。



舒適圈

就安全空間,所提述的為物理上空間解決的方法。對於人們生活內心心靈。安全空間亦有所存在。一個人所處的一種環境的狀態,和習慣的行動,人會在這種安樂窩的狀態中感到舒適並且缺乏危機感,稱為舒適圈。

舒適區是一種精神狀態,它導致人們進入並且維持一種不現實精神行為之中,這種情況會給人帶來一種非理性的安全感。類似惰性,當人圍繞自己生活的某一部分建立了一個舒適區之後,他就會開始傾向於待在舒適區內,而不是走出舒適區。走出一個人的舒適區,他們必須在新的環境中找到新的不同的行動方式,同時回應這些新的行動方式所導致的後果。非常成功的人通常會走出自己的舒適區,去達成自己的目標。 (源:維基百科)

溫水和青蛙

最能表述舒適圈含義的故事為"溫水煮蛙"。網上搜索一下,驚見有人留言對故事的看法。有些人認為不要太過放大青蛙的結局,應專注青蛙至少享受過溫泉,活在當下吧。當然,心水清,成熟的朋友都明白,其觀點放錯位置,消化不到故事真正的訊息。說到這裡,巴菲迪常用一個杯麵,簡單的說個明白。



杯麵

對饑餓的人來說,最需要的當然是食物,一個杯對他而言是天賜良物,感恩打救生命。倘若有一個協議,每天為他提供免費麵,沒有看錯,是免費,不勞而獲的且有杯麵享用!!但條件是每天不能享用其他食物。當前短線的他,當然不用思考,立即搶身答應。饑餓感、免費的條件能成功利誘他。杯協議為他帶來滿足基本需要,簡直人間天堂。日復一日;時復一時。這個人雖然感覺有點不安,在不勞而獲的屈服下,唯生活如常。當然不時都有想取消協議的念頭。

對於取消協議,取消領取免費杯的,其取捨風險有三。

風險一,積極想法,重新通過工作來換取食物,那食物就能有所選擇;

風險二,放棄協議,好馬不吃回頭草,後悔一生再也找不到協議,旁人叫三思;

風險三,懶惰敵人,人生就此完結,沒有勇氣過生活。

當然,結局相信亦有三個。

一)生活過得更好;

二)生活過得更糟;

三)沒有取消協議。

市場有市場先生,內心有阻礙先生。阻礙先生主要發放負能量,產生很多的恐懼,利用負面邏輯轉至對應的結果。



人生階段

舒適圈的建立是很正常,你我時刻都會發生。人生有不同階段的舒適圈,如下:

嬰孩

父母親照顧剛出世的孩子是必然的,哺乳類動的天性驅使人為孩子擔上初始化的工作。初生嬰兒只懂哺食,睡教和拉拉,100%在舒適的生活。哪為什麼海豚一出生就懂游泳?馬兒一出生幾小時就懂走動?但人在三歲才可漸漸有認知和成長上的改變。

少年

兒童上學學習為生活主要部份,父母的參與度理應站在陪伴和引導的角色。為什麼常聽到父母學習多於子女,卻反問是父母讀書,還是子女讀書?心浮氣躁的父母其實已站在子女的舒適圈內。再想一想,是父母想進入子女的圈,還是子女拉父母入圈?

中年

投身社會工作,成年人認為工作那麼辛苦,放工放假放鬆一番,買下自己想要的東西,奬勵一下自己買下名車名錶名牌,是理所當然。他們認為人生是長久的馬拉松,現生活銀行有透支貸款服務,付出少少利息,東西快到手,方便簡單便可享受,無可口非。每週一至五朝九晚六,按步就上班,最緊要記得打咭!工作漸成為成年人的舒適圈,幹嗎放工還想太多?幹嗎放假還想做更多?又要想又要做,到底為什麼?

老年

退休生活,奔波半生,夠食夠住,每年只求政府給老人幫助多少。退休基金,保本年金是他們最緊張的。長者優惠不能少。長期活在政府福利能得多少的舒適內過餘生。什麼追求名利和富貴不說當下,安老不景氣最多節衣縮食,不是太大問題。


每人所持的舒適圈是不同的,緊要的是明白這個圈,會否是自己所想要,會否是自己所堅持的意願,會否是跳出或停留的機會,全看自己手上的籌碼,沒有一個一定的答案。


巴菲迪buffedy

17/03/2021

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