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17】 比較行為

世間萬物生態,所有事物都是互相平行和相對。度量衡有(度)長與短、(量)滿與空、(衡)輕與重;時間有長與短;數量有多與少;價格有平與貴;目標有成功與失敗;性格有內向與外向;哲學有陰與陽。世事所有事物好像皆能衡量如天枰。



自古以來人類本是喜愛比較的動物,就是因為比較。每個人心中,都有一個能夠作比較行為的工具,這就是我們的第六感(漫畫:聖鬥士星矢所提到,源自於人類通過第五感提升的小宇宙的感覺),也有人稱為人心中的一把尺子。就因為比較這個行為迫使我們推動思考,後而達至目的的效績。試想想,沒有比較的世界,所有事都是平平無奇。事情可以做也可,不做亦可。那麼人類對社會的貢獻,長期處於一個沒有成長、進步、提昇和持續發展的狀態,被世界淘汰是在所難免的。

如上述序述,豈不是有比較就有進步?很像很有道理。而在此文章,希望可以從以下,比較行為的優缺點、質量和價值。多方面觀點出發,客觀去看看比較是否又真的這麼合理。

優缺點

從上述巴菲迪也提到,世事命命中都是有相對的。比較行為當然也有優點和缺點。

優點,亦很明顯,推動思考和衡量效績,社會才有進步,是鐵定的事實。

缺點,給大家十秒的時間,動一動腦想一想了!。1。2。3。4。5。6。7。8。9。10。巴菲迪想到的是有些人著重比較行為得來的結果,而影響情感和打擊自信。專注於結果好的或成功的,行事者當然喜慶洋洋,情感上得以快樂和喜悅;但倘若專注於結果是壞的或失敗的,情感上得到哀傷和失望。心智薄弱的人,未能清晰思考,容易卻被壞觀點失敗所困,落入谷底,過程中著重結果為先,而不懂得處理,是一件很危險的事。當然,這情況應該以失敗為成功,再作挑戰。因為從現今的教肓大家都明白,是為學習中獲得經驗的一個重要途徑。

另外,巴菲迪思考到的另一個缺點,就是遇到比較愛好者😈。這些人凡事都諸加比較。無論與自已有沒有關的事,都大施作比較,對他人作比較,對物件比較,對事情比較。比較自作評分是他們的樂趣。失真的結果再自加放大,渲染周圍的人。像病毒般擴散,損人卻不利己。在此應該提防,以客觀看事,自己獨立思考,避而遠之。



質量

比較行為,一個"行動動作(action)",整個過程應該是由一個"因由/輸入"(input)至行動動作(action)開始,產生生成"結果/輸出(output)"。即是我們常說有因必有果的道理。

公式:input💩 > action💫 > output💪

邏輯而言,遇上

因由較參差的輸入情況,理論上其產出較差的結果

因由較完整的輸入情況,當然會產生較好的結果

這就是比較行為的質量。例如,社區進行漢堡包為食皇大賽。卻惹來社區內的市民不滿,原因該大賽有一條規則,參選者只有65歲以上才有資格參選。參與者可能要準備多一幅假牙和食下降血壓藥了。

又假設有天你需要到超級市場,購買一件你不了解的商品。哪麼,你怎樣衡量比較,你所買的東西,其售價是否平與貴?其品質是否好與壞?沒有參照的比較,比較又有怎能算得上準確,算得上有質量?你會否拿波音微軟比較嗎?漢堡包和紙尿片能比較嗎?有情況是不能比,但人卻去比較。

有可能真的可以進行比較,則視乎所持的知識和空間。比較到東西為貴又是否真的好過平的?品質是否相同?當然,在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,Google幫到你,全能的Facebook也能幫到你。至於得到的資訊的質量,提供意見的質量,你會相信嗎?你會質疑嗎?

比較行為的質量,是我們生活先客觀觀察,細作分析的考量,得出重要要點,影響結果。麻木相信他人的分析比較的結果,坊間跟乜叔買的股票,是賺還是虧?心裡一定有答案。亦正正解釋,兒時常聽說"讀多尐書啦","得閒睇吓書啦",亦有道理,好過終日遊手好閒。不看書還有方法,看看巴菲迪的文章,嘗試獨立思考,專注個人分析的結果。不難有所得著,當然歡迎大家留言分享一下吧。

價值

比較行為得出的結果,有質量可以的話,其帶出的另一個要點。其價值是否對你有幫助?是否對你有回饋?在此稱為比較的價值。在購買東西的時候,比較(格價)當然是必需的,你考慮的是東西的價格、質量、服務、品牌和條件。當然我們進行整個購買的步驟過程,又是否每一件所購買的東西,都要分析得很仔細?你會為一支牙韱,因為$0.1元去思索?



又或是你想購買一雙波鞋,到店購買售價$60元,店內職員透露其隔岸分店大特賣$40元,你會即時乘車到隔岸購買嗎?相同的你想購買一張雙人床,到店購買售價$1060元,店內職員透露其隔岸分店大特賣$1040元,你又會同樣乘車到隔岸購買嗎?

在此引伸出一個價值,經濟學者稱為"相對價值"。數學層面分析,就是波鞋平了$20元,相對於售價$60元,平了佔率($20/$60=33%)。而雙人床同樣平了$20元,相對於售價$1060元,平了佔率($20/$1060=1.8%)。

結論

比較行為在日常生活中,需要時刻關注。比較的結果,可通過優缺點、質量和價值去判斷。 如果讀者有其他,不防直言分享。通過獨立思考,排除直覺的不確定性。令自己通過比較行為有確實有效的方式,才施加運用。比較行為不應採用於人與人作出比較,正所謂"人與人,比死人"。不應受比較愛好者所影響。之所以巴菲迪再次強調,結果需要思考的重要性。面對的思考問題,又是否每樣事件/事物都應清清楚楚。做人應該看情況、看條件和看心情。哪麼,成為一個理智,聰明的生活人。

巴菲迪buffedy

2021/04/09

在此推薦一本書給大家。


《金錢心理學》立即購買 博客來金石堂樂天市場KOBO電子書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