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26】思想限定

一個想法由人傳達到另一個人,溝通不外乎親身面談、文字、圖像、視像和音訊等。甚至乎今天科技,通過腦電波變成電腦數據,傳達到另一方。簡單說想法傳播,得以人傳人。在網絡行銷技巧稱為"病毒行銷"。工作會議為打開腦震盪式提問,收集創意創新的解決方法。

思維表達

親身面談,以說話方式為簡單表達的方式。除內容價值外,語言情感,其思想想法能注入加強劑作用。如果有了思想想法,要懂得表達才能到位。

按台灣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,洪蘭教授做過一次演講,實驗統計揭秘女人思考的秘密。想知道人每天通過說話達多少字的目的。統計分析男人每天只講7000字,而女人,最少20000字。在此,每天思想的表達,文字卻佔大部份的方式比例。至於和自己對話,未知又有多少個字?多少句說話?想太多的腦袋思考和運算,會否到達樽頸位置?


思考來源

俗語話"三歲定情、七歲定性"和"三歲看八十,七歲定終身",思維/思考是否過了黃金機會,再沒有進步空間?待來生又一條好漢,重新做人?一個人的思維/思考到底是怎樣的。

巴菲迪在網上收集的資料,思維定義是,“思維”一詞在英語中為thinking,在漢語中,“思維”與“思考”、“思索”是同義詞或近義詞。《詞源》中說:“思維就是思索、思考的意思。思維科學認為,思維是人接受信息、存貯信息、加工信息以及輸出信息的活動過程,而且是概括地反映客觀現實的過程,這就是思維本質的資訊理論觀點。(來源:什麼是思維

理論歸理論,真的要有高深的學研水準才能明白。據理解腦袋發展,最重要的一環是想得多。運用得多,時常鍛鍊的人,想法更有質素。而另一不同在於思考材料。思考結果與個人經驗,學習,吸收對質素,也同樣重要。認知材料的主要來源,經過日常收集。當有需要的時候,提取到一個思想空間,經自身分析和敍述,就形成一個想法。在電腦資訊領域,總為大數據。

從小上學校,讀書的目的,主是是體驗、學習和吸收。又為什麼我們要養成閱讀的習慣,正是吸引更多未認知的知識,收集成智慧,為日後分析和歸納結果之用。



思考方式


有了豐富的知識源,怎樣提取有用的,則視乎思考方式。學者經過研究,可以分類出 (來源:什麼是思維

抽象性思維
  1. 直觀行為思維
  2. 貝體形象思維
  3. 抽象邏輯思維
目的性思維
  1. 上升性思維
  2. 求解性思維
  3. 決斷性思維
不論眾多的思維思考方式,目的都在於提取更有用的想法。人生經歷寶貴經驗,作分析、結論和決定的指標。每當生活遇到問題需要解決,掌握採用合適的思考技巧,運算、衡量和判斷,作出了一定的解決答案。我們不會質疑這個判斷是否正確,自身而言極具唯一性。

思考盲點

有哲學比喻乘坐火車為思考盲點,火車隨著軌道行走,坐在窗旁的人,如果心思集中其目的地,往往失去途中優美景色的體驗機會。武打巨星李小龍,也提出的"左手指月"的哲學概念:假如有人用手指月亮給別人看。這個人應該順著手指,去看月亮。如果這個人不去順著手指看月亮,反而仔細地研究起手指來,把手指當作了月亮。那麼這個人不但是迷失了月亮的樣子,同時也會迷失了手指的樣子。因為他把手指當作月亮了!(來源:每日頭條(李小龍左手指月)




思考焦點的定立,優點為單一思考作方向引導,能夠專注於思考,如Tesla馬克斯的思考方式,第一原理 (First principle)。而對於深受規條限制的人,思考焦點反而是缺點。因為深信出路只是一條,不會想更多。焦點單一失去周邊更多解決方法和出路,處事行為自然局限於本身認知的框框中。故此,與人傾談分享,收集他人的意見,會是單一思考的解決方案。有時限制性的思考,其解決方案只是暫時性,即治標不台本。故此,解決需要的成本較多、可能較辛苦、可能較不快樂。除對事的後果,對人會影響到與父母、夫妻、子女和朋友的關係。若然負面思維的人,除不能跳出框框外,以痛苦方式處理痛苦問題,真的是想要的結果嗎?

分享

就分享生活小故事,告誡以痛苦方法處理痛苦事。

有小朋友喜愛在家玩水,相信有很多家長總會遇過。對水的好奇心,小朋友自然想玩。利用一個又一個的容器(杯/碗/煲/樽)。每個加滿水的容器,一時加入色彩顏料;一時加入冰塊;一時加入熱水;一時加入心愛的新玩具。。。小朋友當然不明白,有的東西是很怕水的。總之拿得上手的,都想放入水中看看有沒有新發現。具好奇心的探索,每天都是新研究的議題。作為家長總投訴玩水這玩意,不被討好。怕會濕身濕腳,怕要處理一番,情景亦感亦言。如事者小朋友玩水的頻率越來越頻繁,好奇心促使,玩法每次不一樣,浮沉、磁力、色彩,玩法包羅萬有。作為家長當然希望子女聽教說方,順從家長的指示。希望以其他遊戲方式,換取玩水濕身的風險。

直到有天閱讀一篇文章,明白到小朋友玩水的動機,是怎麼樣的一回事。小朋友之所以玩水的原因。追溯到上學,老師與學生以水作實驗學習方式,讓小朋友體驗浮與沉,又學習物質形態如汽體,固體和液體的不同分別。正合於此,在課以外,小朋友想體驗更多水作的實驗體驗。相反,家長眼中玩水只是搞搞震,制造工夫處理的行為。


該文章內容主題討論"傳統教育好?國際教育好?"。其中提及傳統教育和國際教育的學校背後的不同教育理念與方式。家長本身若傳統教育長大,管教子女採用了傳統教育方式在所難免。而若然小朋友在國際教育學習,主張自己動手作,邊學習、邊實作、邊體驗。試想想在學校以國際教育方式,在家受家長的傳統教育。家長辛苦,小朋友也辛苦。小朋友在家延身玩水實驗,其實是複習的其中部份,有好奇心何時主動學習體驗,家長應該開心。

故此,家長若站在固有的單一思維,以痛苦方式,處理認為痛苦問題。而不正視,又想不通背後動機和原因,即使施行解決方法,禁止只是暫時性,在小朋友心中其實存在弄巧成拙的學習模式。若然以快樂方式,快樂處理問題,長遠而言卻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。


buffedy

14/07/2021



留言